English
NEWS

新闻资讯

限制酶种类知多少(上)

发布时间:2024-03-13 发布人:
文字:

自从1968年科学家首次鉴定到限制性内切酶之后(见:限制酶的前世今生),目前已有4000多种限制酶蛋白被鉴定出来。从1975年NEB首次推出限制酶产品至今,各家公司也已有近400种限制酶产品上市,是生物医学工具酶中最庞大的家族。面对如此琳琅满目的限制酶,您知道如何将它们分类么?

 

01 命名方式

限制性内切酶的名称通常由其来源物种的分类决定,属名首字母+种名前两位字母+血清型/菌株+同菌株的多种限制酶流水号罗马数字。

例如HindIII:

“H”代表属名Haemophilus

“in”代表种名influenzae

“d”代表血清型d

“III”用于区分来自于Haemophilus influenza血清型d的其它限制性内切酶(如HindII和HindIII)。

又例如Eco57I:

“E”代表属名Escherichia

“co”代表种名coli

“57”代表RFL57菌株

“I”用于区分来自于Escherichia coli RFL57菌株的其它限制性内切酶。

早期的限制酶名称写法要求用斜体书写前面代表菌株来源的字母,空一格后再用正体书写最后的罗马数字流水号,如Hind III,目前这种写法在部分中文期刊上还被沿用。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写法已经不再需要斜体和空格,直接用正体书写即可。

 

02 分类依据

 限制酶来源于细菌的“限制-修饰”(Restriction-Modification, R-M) 系统,是细菌免疫防御系统在胞内的第一道防线,是在噬菌体或其他入侵DNA尚未复制之前就降解其DNA。典型的R-M系统由限制酶 (REase) 和甲基转移酶 (methyltransferase, MTase) 构成,通常成对出现,一般具有相同的DNA识别位点。限制酶识别双链DNA上的特定序列并切割DNA,而甲基转移酶对自身DNA同一识别位点上的腺嘌呤或胞嘧啶进行甲基化,保护自身DNA不被限制酶切割。通常情况下,含有R-M系统的细菌DNA在体内复制过程中被甲基化,而外来核酸(如噬菌体和质粒DNA)甲基化模式与细菌自身的甲基化模式不一致,能够被细菌的限制酶识别并切割。

图1 细菌利用“限制-修饰”系统抵御噬菌体入侵

 

因此,根据R-M系统的组成方式、DNA识别序列与切割位点特征、辅助因子需求等,可以将限制酶分为Type I、II、III、IV等4个大类。下面将分两期详细介绍限制酶的分类。

 

03 Type I

首批发现的限制酶EcoKI和EcoBI就是典型的Type I限制酶。这类限制酶的共同特点是:
(1) 由限制酶(R,由hsdR基因编码)、甲基化酶(M,由hsdM基因编码)和DNA特异性序列识别(S,由hsdS基因编码)三种蛋白组成的五聚体复合物 (2R+2M+S),分子量达到400 kDa,同时具有限制酶和甲基化酶活性。
(2)切割通常发生在距离识别位点很远的位置(有时甚至相距2 kb以上),且距离不固定。
(3) 需要ATP、Mg2+和S-腺苷甲硫氨酸 (SAM) 作为辅助因子

从第二个特点可以明显看出,Type I限制酶难以产生确定的切割产物,不适合作为基因工程工具酶。常用的基因工程菌株都需要将编码Type I限制酶的hsd基因突变失活,从而避免外源质粒被降解。

 

04 Type II

在《限制酶的前世今生》中我们知道,因限制酶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科学家中,Hamilton Smith首次从流感嗜血杆菌发现HindII,而Dan Nathans使用HindII和其他限制酶切割SV40病毒DNA,首次构建了基因组的限制物理图谱。这里的HindII就是第一种被发现的Type II限制酶。
在目前鉴定出的限制酶中,95%以上属于Type II,这类限制酶的共同特点是:
(1) 大多数Type II限制酶和对应甲基化酶是独立的两个蛋白,但也有少数是限制酶和甲基化酶的融合蛋白。
(2) 切割位点位于识别序列内部,或者距离识别位点固定距离的位置。
(3) 大多数Type II限制酶只需要Mg2+作为辅助因子。
Type II限制酶能够生成准确可控的酶切产物,易于鉴定和重组表达,成为基因工程中主要使用的限制酶

Type II限制酶又可划分为诸多亚类,目前发现的亚类有:

▶ Type IIP
这是我们最熟悉的限制酶类型,高中生物学教材上列举的限制酶都是属于这个亚类。Type IIP限制酶识别对称的回文palindromic,标注的首字母就是该亚类名称的来源,下同)序列,切割位点位于回文序列内部或边界(如PspGI:/CCWGG),产生对称的切割末端,包括5'突出的粘性末端(如EcoRI:G/AATTC)、3'突出的粘性末端(如PstI:CTGCA/G)或平末端(如EcoRV:GAT/ATC)。
Type IIP限制酶一般只有一个结构域,大多数情况下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。酶切位点通常为4~8 bp的回文序列,这个回文序列大多数情况下是连续的,也可能在中间插入一些非特异的碱基,比如XcmI (CCANNNNN/NNNNTGG)。某些Type IIP限制酶的酶切位点里会包含部分简并碱基,有可能切割非回文序列。无论如何,Type IIP限制酶酶切产物的两个末端一定带有酶切位点的痕迹。

图2 Type IIP限制酶的亚基组成和切割模式

 

▶ Type IIS

近几年,伴随着Golden Gate无缝克隆技术和mRNA疫苗的发展,BsaI (GGTCTC(1/5))、BsmBI (CGTCTC(1/5))、BspQI (GCTCTTC(1/4)) 等Type IIS限制酶越来越引起大家注意。Type IIS限制酶识别特定序列,并在识别序列之外固定距离的位置切割DNA (shifted cleavage)。

Type IIS限制酶通常包含两个结构域,或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,一个识别特异的DNA序列,一个负责水解磷酸二酯键。常用的Type IIS限制酶识别特定的非回文序列并在识别序列一侧之外切割,对切割位点的序列没有要求,因此与Type IIP不同,Type IIS酶切产物一个特定方向的末端可以完全不包含识别序列。这个特性决定了Type IIS限制酶在Golden Gate无缝克隆、mRNA疫苗环状质粒模板线性化等场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
图3 Type IIS限制酶的亚基组成和切割模式

 

Type IIS还包含了所有的Type IIB、Type IIC和Type IIG亚类,因为这三个亚类的限制酶也是在识别序列之外切割DNA。

Type IIB

Type IIB限制酶的组成方式比较多样,但都是在识别位点之外两侧 (both)固定距离的位置切割DNA,释放一段包含识别位点的DNA短片段。Type IIB的识别位点中间往往还会包含一段非特异序列,例如BcgI ((10/12)CGANNNNNNTGC(12/10))。

图4 Type IIB限制酶的亚基组成和切割模式

R:限制酶;M:甲基化酶;S:特异性序列识别结构域

 

Type IIC

Type IIC限制酶都是在一个蛋白中同时结合 (combine) 了限制酶和甲基化酶。部分Type IIC限制酶识别非回文序列,并在识别序列之外一侧固定位置切割DNA,如MmeI (TCCRAC20/18));另有一部分Type IIC限制酶即Type IIB亚型,识别非回文序列并在识别序列之外两侧切割,如CspCI ((10-11/12-13)CCACNNNNNTTG(12-13/10-11))。需要注意的是,Type IIC的切割位点可能出现1~2 bp的偏差,这可能是因为Type IIC的切割位点与识别序列之间的距离更依赖于物理距离,而非碱基数量。

图5 Type IIC限制酶的亚基组成和切割模式
R:限制酶;M:甲基化酶;S:特异性序列识别结构域

 

Type IIG
Type IIG限制酶也是在一个蛋白中同时包含限制酶和γ (gamma) 甲基化酶,在特定识别序列(多为非回文序列)之外固定位置切割DNA,如BpuSI (GGGAC(10/14))。与Type IIC略有区别的是,Type IIG必须有SAM作为辅助因子,而部分Type IIC限制酶可以不需要SAM。
▶ 切刻内切酶 (Nicking Endonuclease)
绝大多数限制酶都同时切割双链DNA的两条链,但有少数限制酶识别特定的双链序列后,只切割双链DNA中的一条链,产生切刻状 (nicking)的DNA,这些限制酶被称为切刻内切酶。目前发现的天然切刻内切酶主要来自芽孢杆菌和病毒,还有一些通过对Type II限制酶进行突变改造获得。

因为切刻内切酶只切割DNA双链中的一条链,所以在命名方式上与普通限制酶不同,需要在正常命名的名称之前再加上Nt或者Nb的前缀,其中第一个字母N代表Nicking,第二个字母t表示切割“上面 (top)”那条链(如Nt.BspD6I: 5'-GAGTCNNNN↓N-3'),b表示切割“下面 (bottom)”那条链(如Nb.BbvCI:3'-GGAGT↑CG-5')。

参考文献:
1. Loenen et al. (2014) Nucleic Acids Res, 42(1): 3-19
2. Loenen et al. (2014) Nucleic Acids Res, 42(1): 20-44
3. Pingoud et al. (2014) Nucleic Acids Res, 42(12): 7489-7527
未完待续
返回列表